功臣配享
功臣配享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吉礼形式,指的是大臣因其卓越的功绩和生前的官职而被允许在帝王的宗庙中接受祭祀。
这种仪式起源于远古时期,是宗庙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朝的历史上,有多位功臣因他们的贡献而在不同的皇帝庙宇中享受配享的殊荣。例如,在宋太祖庙中,赵普和曹彬被配享;宋太宗庙中,薛居正、潘美和石熙载被配享;宋真宗庙中,李沆、王旦和李继隆被配享;宋仁宗庙中,王曾、吕夷简和曹玮被配享;宋英宗庙中,韩琦和曾公亮被配享;宋神宗庙中,富弼和王安石被配享;宋哲宗庙中,司马光被配享。这些例子表明了在封建社会中,只有那些地位显赫的大臣才能获得配享的资格,而且每个时代的配享人数通常不超过三个人,这是对一个人臣子去世后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
这一传统在文献中有详细的记载,《周礼·夏官·司勋》中提到:“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太常,祭于大烝。”郑玄对此解释说:“生时将功劳记录在国王的旗帜上,以便识别他们的人和他们的功绩;死后,则在祭祀祖先之前对他们进行祭祀。”《通典·礼十》中也指出:“按照传统的祭祀礼仪,都是根据生前的地位高低来安排位置顺序,功臣可以与已故的君主一起接受祭祀。”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发送到本站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